位置:用考培训网 > 培训学校 > > 历史必修一之国共的十年对峙及红军长征原因及意义

历史必修一之国共的十年对峙及红军长征原因及意义

2018-12-22 09:55:13

来源:高考网
logo

已帮助:1

进入 >

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概况: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领导者:周恩来、贺龙、

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特点: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

结果: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毛

秋收起义的队伍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土地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就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土地革命.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是因为土地革命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使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农民掌握了农村的革命政权;在经济上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粮食,生活得到改善,推动了根据地生产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阶级知道这一朴素道理,保卫红色政权就是保卫自己的土地.

3.根据地建设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此后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充分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

4、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中共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1927.1至1930夏),北方在进行北伐及其后的新旧军阀混战.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此时,"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

在战争中,发展了井冈山时期红军游击战(毛氏游击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红军作战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采取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这种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兵力,待机破敌.集中优势兵力,是瞬间改变敌我之间进退、攻守、外线内线形势的关键步骤.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军事科学上的具体运用.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订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样,中国领土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

二、红军的长征

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其中的50万兵力用于直接围攻中央苏区。博古(秦邦宪)、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抛弃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力量、集中红军优势兵力在运动中迅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正确作战方针,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的必然结果.

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苏区的腹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义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

提问: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见为什么能够得到中央大多数领导的肯定?(避免了红军覆灭)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

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提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极度削弱,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一转折,"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3.长征经过:

遵义会议后红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安然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穿过布满沼泽泥潭、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决定把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4、红军长征的意义;

第一,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二,长征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的破产,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人民解放的道路;到处播下革命种子,到处发芽、结果.

第三,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长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不足3万人的红军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主力红军转移到西北,在接近抗日前线的西北建立新的革命大本营,有利于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历史必修一之国共的十年对峙及红军长征原因及意义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高考栏目查看

  • 推荐课程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