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公共基础知识的备考中,很多考生头疼的一个板块就是常识,为什么是它?首先常识包含的知识体系很庞杂,其次内容形式多样不好把握。所以在有限的备考中要抓住重点去突破。这一期主要介绍中国人文常识的一个高频考点,二十四节气。
说道二十四节气,我们都会想到一首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几行字,包含了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指干支纪年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指导我们一年当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那么它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很多人张口就会说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其实不然。节气的确立最初和古代的封建帝王有关系,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央专制集权体系全面建立起来,帝王不但要掌管全国的自然资源,还要掌管时间和历法,节气的确立是为了服务于帝王,而非农民。把四季的变化归结为阴阳的消长,统治者施行奖罚,祭天,战争等等都和特定的节气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二十四节气来规定统治者一年当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才是二十四节气存在的最核心内涵。
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演变,渐渐的节气就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了一起,因为农业的生产和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这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否则一次的疏漏就可能带来全年的颗粒无收。例如春分节气适合播种,因为从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如果在春分前播种很有可能种子就被冻死了,那今年的收成就无法保障。再比如说到了清明节前后,我们都知道要出去踏青扫墓了,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的位置继续向北偏移,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也开始生长,出门游玩不会轻易感冒。所以说节气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份高高在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我们生活中亲密的朋友。
但是我们也知道在哲学上也有个说法是真理具有相对性,说明任何知识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二十四节气最早是汉武帝一朝确立的,而汉朝的首都最初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所以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照着它去用,主要适用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作用较明显。其他地区也在用同一个节气,但都是根据当地特殊气候,使用的是“解释版”,毕竟汉字体系是很博大精深的。同一个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这才最终演变为现在全国统一的二十四节气。
好了,这一节课的内容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去再做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事业单位备考公共基础知识之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进入事业单位栏目查看